网站优化 政府网站普查引发舆论炮轰,电子政务发展需急起直追
2024-08-2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大爆炸”阶段,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基础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少腾讯云网络在这一“大潮”中打造出了世界级的网站和产品。然而,政府网站的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商业网站。电子政务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的技术阶段,政府网站发展的滞后主要不是技术,而是内容、管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滞后。
因此,本次普查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政府网站内容进行整顿,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响应、不实用”等问题。对普查中发现的问题网站,将督促整改,对问题严重的网站,坚决予以关闭,有效杜绝“僵尸”“沉睡”政府网站现象。
可以说,这次普查就是在为全国7万多个政府网站的内容质量划一条底线,符合标准的要继续运行好、做强;不符合标准的要进行整改或关闭。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妥善回应网民关切、推出实用有益的内容是政府信息公开部门的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制约了政府网站的进一步完善。
【困境一】领导缺乏“互联网+政务”思维
现象:员工担心“做得越多网站优化,犯的错误越多”
一位地级市政府网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政府主要领导思想观念比较传统,把政府官网当成自己工作的宣传窗口,只报好消息,不报坏消息。政府领导的“恐网”心态也导致政府网站投入的人力、资金不足,办好政府网站的自由度很低。
该工作人员透露,在实际工作中,大家担心“做得越多,犯的错误越多”,所以在披露信息时,能披露的就不披露;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能回答的就不回答。
领导有意见,员工也有意见。领导对网络持保守态度,网站工作人员自然不敢“胡言乱语”。所以,某县政府网站上就有“来信精选”栏目,600多条群众来信,都是“您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精彩回复”。
观点:国家层面倒逼官员提升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网上社交、网上商务、网上交易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政府缺位,就无法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就无法夯实治理的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也难以落实,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建设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政府网站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下,加上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领导会关注到网站的建设。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府网站普查,正是受到各级政府部门领导重视的开始。
【困境二】人员不足,兼职人员较多,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现象:“僵尸网站”被曝光后,一些假冒网站死灰复燃
近日,南方日报还曝光了惠州市县乡两级政府网站“荒废”现象,市委书记陈奕威已作出批示,要求限期整改。
南方都市报跟进报道发现,惠州被曝光的网站大多已开始整改,但也存在涉嫌造假的网站。比如,某统计局网站在首页的“工作动态”、“经济普查”等栏目中更新了不少信息,但当你点击更新后的网页浏览时,会发现该局更新的内容基本都是“旧闻”,翻阅的是去年甚至前年的信息。
一位政府网站负责人向记者抱怨道:网站更新人员短缺,网站管理员平时身兼数职,需要做多类工作,这次普查只能见招拆招了。
人员短缺、流动率高、兼职多,是地方政府网站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问题。在去年的全国政府网站工作交流会上,国务院副秘书长王忠伟就指出了政府网站运维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有人提出,按照地方惯例,省级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15人,地(市)级不少于5人,县(区)级不少于3人。这个要求实在太低了……腾讯、新浪、百度等商业网站的工作人员都在6000多人,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的工作人员也在2000多人……政府网站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网站,但也需要24小时不间断发布信息、365天不间断提供服务,没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根本支撑不住。”
视角:政府领导、媒体运营
办好政府网站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较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把质量关,选拔具有政治、经济、传媒、法律、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在人力紧缺的情况下,采用外包服务是政府网站建设和维护的常见做法,例如网站规划设计、软件开发、安全保障等都可以依靠外部力量完成。
据南方周末报道,中国政府网由国务院办公厅网站部领导,由新华网团队负责运营维护,“在内容方面,国务院使用新华网稿源或直接向中国政府网提供稿件,网站负责稿件审核。”
目前,大多数省级政府门户网站都沿用中国政府网的运行模式,由地方党委报业集团派出团队负责网站的运行维护。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如去年广东省政府网与南方新闻网联合策划了粤东西北12个城市年考专访,开放了政府内部资源和媒体采编资源、用户资源,推动了一系列大型政民互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政策宣传效果。
【困境三】政府部门间协调困难
现象:“既然他们不配合,就没必要调查这个部门”
简单来说,政府网站就是把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放到网上的网站,纵向涉及各级人民政府,横向涉及各个部委局。因此,在建设阶段很难统一规划,在日常运行维护阶段更难以协调信息发布。
一位电子政务项目经理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建设网站项目的经历,该项目是由某政府信息中心组织实施的,但“政务服务中心居然不配合调查,称他们已经建好了并联审批系统,很快就会上线。”
该经理向信息中心负责人汇报了这一情况,信息中心负责人表示:“既然不配合,就没必要调查这个部门,只要你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建设网站优化,我们就会付钱。”
这表明政府内部的协调难度。
在内容建设过程中尤其如此,政府网站的一条信息、一次互动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多次处理,甚至联动。由于不同行政机构的职责分工不同,可能存在“条条框框”划分造成的空白区域,也可能存在职能交叉造成的环节重叠,对跨部门协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观点:“品牌化”行动调动各部门积极性
有专家指出,无论是在政府网站建设初期,还是在网站内容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支持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协调机制都十分重要。政府信息公开部门通常是政府网站的主管部门,应赋予其更大的监管权力。对于负有维护网站栏目职责或有自己官方网站的职能部门,上级信息公开部门应有权对其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职能部门年度考核。
有政府网站运营经验的媒体人士表示,网站栏目可以“品牌化”运营,即通过媒体手段,优化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使职能部门的工作亮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吸睛、用户体验更好。一个网站或栏目做好了,负责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自然就会配合网站建设。
【困境四】互联网产品演进速度太快,内容难以跟上时代
现象:别让政务应用从“花瓶”变成“僵尸”
目前,我国手机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近9亿网站优化,政府网站也正在向移动端迈进。
据新京报报道,近两年,北京至少有20个政府部门上线了官方APP。这些“政务APP”覆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查询地铁线路、发票真伪、社保缴纳情况,还可以“领略”故宫文物,甚至可以通过APP举报干部的“四风”问题。
那么,公众对这些产品的真实体验究竟如何?新京报记者试用17款“政务APP”后发现,这些APP的下载量“参差不齐”,有的APP下载量只有几十次。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开发的应用下载不方便,更新不及时。
多位政府网站工作人员表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品迭代速度太快,很多商业网站都在烧着风投的钱“试错”,最后“活到最后才是赢家”。对于政府网站来说,不能投入巨资去开发一个前景不明朗的产品,但在当前的互联网市场中也不能不跟上新产品的步伐,否则会被网友认为脱离实际,遭人反感。
观点:用好“大数据”,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网络覆盖率的提高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率,不少政府部门除了建设政府网站外,还开始运用政务APP、微信公众号、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治理体系等互联网产品,这无疑是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创新举措。
目前,广东很多市州在政务互联网产品开发方面已经有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
在惠州,普通市民通过一个APP就能参与市政设施养护:巡查人员和普通市民只需通过相应的手机APP,向市政巡查平台实时上传信息,各类问题就会被系统自动分发到各个部门,由相关人员跟进处理,大大提高了市政设施养护的效率。
东莞市石龙镇依托广东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大数据”,开发了企业风险应急预警系统,用于监管企业,使当地劳动纠纷减少90%。
已步入“大数据”生活的佛山南海,通过“南海一点通”超级APP建立电子证件库,实现跨部门证件信息共享。证件申请人只需一张基础证件(身份证或企业数字证书),即可联动其他所有证件。电子证件库可大大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减少提交材料数量……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利用从民众手中获取的“大数据”中心,开发出多种形式的电子政务产品,用于造福民众,进一步加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民众心目中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王忠伟认为,把政府网站内容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政府部门要把握多媒体传播规律,运用数字化、图形化、可视化等网民喜爱的方式,打造网上产品seo优化,让政府网站变得通俗易懂、亲切友好、生动活泼;及时跟踪和充分吸纳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用好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技术、新业务,适配、拓展网站新业务形态,形成立体化、多渠道的传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