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将于6月25日在上海举办
2021-08-07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端。在我国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发展新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长三角地区具有人才丰富、技术水平高、制造先进、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整、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有利于发挥国内超大规模的优势。以国内周期为主体加速形成。国内外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起并主办,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为指导单位的“2021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本届论坛以“构建发展新格局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于6月25日在上海举行,邀请了政府部门领导、知名经济学家、行业精英、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参加。领导讨论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背景。接下来,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和咨询智力支持。
接近“集成”和“高质量”
2018年底,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三年来,长三角紧紧围绕“融合”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进一步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长三角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辐射带动国家发展。
2020年8月20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安徽召开,强调面对严峻复杂形势,更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地位和作用 一是率先形成发展新格局。二是做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先行者。三是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何告别过去40年取得的成就,探索高质量发展、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路径,以及未来30年的双周期发展。长三角地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和挑战。
“长三角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无论是按人均GDP还是研发强度来衡量,长三角都是全国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具备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区域,是双周期相互促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区域。”张燕生表示,在推动科技创新等创新方面,长三角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的基础最好,很好,以研发强度2.4%为基准,江浙沪都是2.4%及以上,位居国内梯队第一,安徽虽然还没有达到2.4%,但在第二阵营中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新旧动能转换、新旧结构转换、新旧模型转换明显加快。
谈及下一步发展,中国城镇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建议,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推进聚落便利化改革,进一步扩大聚落便利化范围。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前研究城市群相关法律法规。体制问题。
冯奎也认为,未来要围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要求,在制度层面做进一步探索,力争在区域立法上取得重大突破,以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城市化进程也可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人口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一个人在哪里工作,住在哪里,他就在哪里纳税,他就在哪里?应该在城市里享受平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中国正在走大规模城镇化道路,向平衡集聚迈进。”陆鸣认为,不同城市之间的“平衡”其实就是人均GDP、人均收入或者生活质量的平衡,所以经济发展就可以走上一个问题。所谓“集聚均衡之路”,集聚强调经济效益,均衡意味着实现人均均衡发展。
2021年6月11日,中共浙江省十四届九次全会通过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繁荣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地区人均GDP最高和最低差距缩小到2.1以下,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和最低地区缩小到不到1.55,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减少到小于1.9。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共同富裕示范区与此前强调更多创新的政策意图有很大不同,文件更强调制度建设。 “共同繁荣”。改革和自制血液不仅仅是对欠发达地区的补贴或转移支付。这里也有思想上的变化。此外,文件还提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成立专门工作组,负责协调推进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曾刚认为,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为浙江后续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加速发展将成为最大的结构潜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其中,提到了六个都市圈,分别是上海都市圈建设,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宁波都市圈建设。在提高大都市区城镇化水平方面,重点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卡通的融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进入中速增长期后,结构潜力的内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空间上看宁波网站建设58同城,未来五到十年最大的结构潜力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加速发展。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需要更多的腹地空间,尤其是港口资源和生态资源作为支撑。”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震说。宁波、舟山、南通的港口资源,湖州资源的太湖资源,可以大大提升上海都市圈的独特优势,形成更具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
谈到南京都市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文认为,南京都市圈是长江经济带的一颗明珠。是长江沿线的大保护、大联动。目前,从交通角度来看,宁马-吴同池轨道交通已经建成,为南京沿江上行提供了重要通道和出口,也为后续基础设施联动奠定了基础。
毗邻南京的安徽省马鞍山、滁州分别与南京签署区域一体化战略共建框架协议,形成江苏相邻区域跨境一体化发展的三大“试验地”和安徽省。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创新价值的“相邻共识”,推动省际相邻区域首次一体化发展。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表示,邻区核心区将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跨界融合示范区、统一管理、统一投资、统一运营,打破跨行政区域发展中阻碍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政策等人为障碍,促进区域市场全面开放和自由竞争,并从相邻物理空间实现省际相邻区域的发展1.0版相邻2.0版要素合作的改造将提高相邻区域的空间连通性、政策协调效率和经济集中度,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
杭州都市圈如何抓住融合机遇,探索差异化竞争的独特发展道路?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差异化只能靠产业特色来实现,也只有靠产业发展的差异化才能实现。不同的城市可以形成和促进新的排列组合。科技创新将带动企业新一轮的重组与发展。因此,杭州都市圈的未来不是全面发展、开花结果,而是要在特定领域发挥优势,打造新的全球中心,比如全球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中心。
对于合肥都市圈,安徽经济研究院投融资所所长、研究员夏兴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近年来,特别是在新兴产业的引进和技术改造方面,很多项目都在合肥。政府投资引导。在公司初创或亏损阶段,风险投资机构不愿意投资。合肥虽然有很多基金公司,但每次投资的金额都不大。这时候,他们就得靠政府“赌”,在初期扶持公司。通过行业迭代支持企业成长。
“作为后发都市圈,政府主导模式与合肥都市圈目前的发展相匹配,如果单纯靠市场驱动,合肥都市圈的基础条件还不如一些周边都市圈比较成熟,带动力和辐射力有限,在合肥这个中心城市实力变强之前,政府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夏兴平说。
“十四五”实现长三角地级和挂牌高铁全覆盖
2021年1月27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市长龚正就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效和推进“共城”建设的措施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
“要成为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关键是要不断提升上海的城市能源水平,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代表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龚正强调,当前要加快构建四种格局,即: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四句十六字空间新格局——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展、南北转型——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城市“创新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开放型经济、流动经济五个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基础设施优先。在提到长三角城市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长期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实现高速全覆盖。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轨道交通。
2021年3月5日,腾云网络建设工作会议信息显示,“十三五”时期是长三角铁路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时期新线路投入运营,高铁发展最快。其中,高铁里程由3250公里增至6008公里,增加2758公里,增长84.9%,高铁新里程创五年计划新高,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在加速形成。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高铁运营总里程达到2297公里,位居全国高铁运营总里程第一。
上述会议还指出,预计“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将建设高铁3500公里。到2025年,高铁里程将达到9500公里。
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长期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聚、生态发展”后,许多地区开始“增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例如,安徽计划打造五个世界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和智能家电。
不仅如此,国家发改委此前还公布了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按照城市群的概念,长三角城市群以14个产业集群位居榜首。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贤认为,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了中国区域集群的最高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中在这两个区域。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制造业基础雄厚,数字产业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中国领先企业,包括振华重工、阿里巴巴和科大讯飞。
实现开放、创新等深度融合
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京湘皖自贸试验区和扩大浙江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安徽填补了自贸试验区的空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现全覆盖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下一阶段沪江浙皖将迈向更高层次的融合。 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区,长三角不仅增加了自贸试验区的数量和面积,而且在自贸试验区的结构和层次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布局,这也可以在新时代看到。长三角开放被赋予更高的责任。
今年以来,自贸试验区的长三角各地区官员交流也十分密切。
3月11日,浙江省副省长朱从久率队赴安徽芜湖调研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芜湖片区规划建设进展、制度创新、营商环境、产业能级等情况,朱从久还赴合肥、苏州考察当地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
朱从久表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双方在早日合作互动的基础上,以产业、贸易、物流为重点,进一步深化联系,建立良好基础。规范合作交流机制,计划建设一批合作项目。
3月15日,浙江省与上海市自贸办就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进行座谈。上海市自贸办副主任朱民指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的成立宁波网站建设58同城,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四大自贸试验区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发展。
马庆斌表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现全覆盖,也将为下一阶段沪江浙皖一体化向更高水平提供基础。开放创新层面的融合是更深层次的融合。三省一市要聚集国内外最优秀的人才、技术、金融等创新资源,为加快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动能奠定制度基础。交通、产业、生态等基础融合协调后,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国际化、先进化将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高端形态。
对于新时代浦东新区的发展,浦东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吴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指出,浦东30年的发展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功能开发为重点。未来30年,要把握“基础”二字的初衷,着力加大对基础科学、基础应用、基础产业等领域的投入;抓好人才关键,吸引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创新企业家到浦东,让他们有事业、有房有房、有书可看,营造宜居宜业、宜业宜业的环境。保留,保持快乐;全力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建设世界一流的张江科学城。